首页 > 文化交往 > 正文

古旧家谱,穿越时空的记忆
来源: 中国文化网
发布时间: 2010-06-12 10:31
邮 箱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何处去?这一连串的自我追问是长存于每个人心中永恒的哲学命题。家谱,可以告诉你答案。

    家谱也称“族谱”、“宗谱”或“家乘”,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是同宗共族的血缘集团用来记载本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修撰于何朝何代?是官修还是是私修?因为历史上缺乏记载,至今尚不得而知。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先秦时,社会上流传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以后,又出现了《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风俗通•姓氏篇》等谱学著作。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并且一修再修、无休无止。因此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到了宋代,由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风气开始兴盛。于是家谱也日益多了起来。在这一时期的家谱中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若想知道谱中某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一看此图便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简介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为附录。对研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较大价值。

雍正二年(1724)撰修的玉牒(即封建社会的皇族族谱)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宗法制度的体现。在上古,尤其是实行分封制的朝代,比如西周,国王和诸侯王的儿子们谁能封王、袭爵、继承财产,一排家谱便一目了然。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在临死前有遗言:非刘姓而封王的,天下共击之。到了魏晋南北朝,士族门阀制度盛行,名门望族的子弟做官、联姻甚至社会交往,都讲究门第,人们对表明身份的家谱更为重视。南京大学历史系张学锋教授说,魏晋至唐中期的700年,史书上的重要人物基本出自13个姓的17个家庭。那时的家谱,关系到政治稳定和社会结构,属于国家大事,因此主要是官府修谱。

    复旦大学历史系韩晟教授表示,中国古代是宗族社会,家族关系是一个人最核心的社会关系,是一个人的“根”,关系到一个人的身份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的体现就是在家谱中占有一个位置。修宗谱与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订族规等共同组成的宗族制度,形成了当时社会最基础的民间自治体系。家谱不仅把同宗凝聚在一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明,其所记载的孝敬父母、和睦乡邻、端肃风俗、重视耕读等族规正是中国文化最为重视的,这一点与外国由宗教来构建社会价值体系有根本区别。

    家谱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南京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徐忆农表示,国家史(如二十四史)、地方史(各种地方志)、家族史(以家谱为代表)和个人史(如个人传记)四个层次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资料。以前人们更多关注王侯将相,但是家谱把目光投向了普通人,对于研究民风民俗、民族迁徙、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流行病和遗传病研究等都很有帮助。近日,对“曹操墓”人骨的身份鉴定,就利用了家谱来探寻曹姓的分布与迁徙,结合尖端的DNA技术试图破解墓主身份。

   1 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