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交往 > 正文

中国古人如何消暑?(组图)
来源: 中国文化网
发布时间: 2010-06-12 10:35
邮 箱

    继电风扇之后,最值得现代人骄傲的降温设备恐怕就是空调了。在地球村日益变暖、动辄三四十摄氏度高温的夏季,坐在凉风习习的空调房里办公、学习或休息,实在很是惬意舒服的。于是想起古人来,在烈日炎炎的夏日,古人采取何种办法度夏呢?

    扇子:罗扇轻摇,徐徐清风

    我们的祖先是很聪明的,他们发明了最原始的扇子,扇子的发明人是谁,目前已无法考证,不过我估计这种办法原始社会时就有人掌握了,只是他们手里拿的很可能是一片大大的树叶,摇破了再爬树摘一片,很费事。

 
 青竹扇 又叫篾丝扇或竹丝扇  清 藤编八角扇 现藏南京博物院

    后来,扇子变结实了,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还有人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凉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比较省力气,也比较有“档次”。文人墨客喜欢在扇面上写诗作画,既可消暑,又添情趣。

 
常州产白骨全面扇   麦茎编织彩绘团扇 现藏南京博物院

    在汉代,能工巧匠已经研制出“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其取凉效果非常可观。《西京杂记》卷一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这段文字过于简练,我们无法得知这种“叶轮拨风”的详情,想象中它的拨风原理应该是利用叶轮的旋转形成风源,即在巨轮上安上七个叶片,一人摇动手柄,七个叶轮飞速旋转,空气被搅动起来产生凉风。当然这种大型设备一般人消费不起,皇家贵族才享用得了。

    凉屋:傍水而建,绿色环保

    到唐代,出现了一种供人们消暑的“凉屋”。这“凉屋”一般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犹如民间的水车),将水中凉气缓缓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唐诗人张仲素《杂曲歌辞•宫中乐》一诗咏:“江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说的就是这种利用“水循环”建成的“凉屋”,此“凉屋”堪称既绿色又环保,但该诗名曰“宫中乐”,可见与老百姓是无缘的。

    科学在不断进步,明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对当时纳凉也有精彩的描述:“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不难看出,明代人的消暑又前进了一步,而且巧妙利用地理优势,也不乏科学道理。想必这古代的“凉屋”和“霍都别墅”,比起密不透风的现代“空调房”来,降温效果更好、空气更清新、也更符合环保理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