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交流 > 正文

印尼华文教育事业浴火重生 将迎新一轮飞跃发展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 2010-07-30 10:53
邮 箱

    原住民纷纷学习华文

    尽管对中国仍保持保留态度,学习中文在印尼已经变成一股无法阻挡的风潮,在私立补习班,在建国大学或新雅学院,人们可以看到不少原住民学习中文。在建国大学中文系深造的Mardasa表示,她选修中文系是因自己对中文的热爱,她说:“汉字有很大的魅力。”Mardasa也为自己取个中文名“月小春”,并且计划到中国留学。她的同学潘弘美除了想通过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与历史,也因知道掌握中文对往后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新雅学院院长李伯巧指出,工商界需要大批华文人才,尤其是中资及台资企业,同时会让懂得华语者获得更高的薪酬,这导致许多在职者,包括专业人士都去补习华文。

    印尼华文学校情况近几年来出现明显的变化,中文价值的提升导致非华裔也开始学习中文。李伯巧指出,以往是华裔到补习中心学华文,目前学华文者不少是原住民;而雅加达汉语教学中心兼孔子学院院长菲利浦指出,在该学院学习中文者三成是原住民。此外,为了提高本身的竞争能力,在职者也开始学习中文,创办已有八年的汉语学苑主持人陈瑞汉说,该校学生中三分一是专业人士。需求量大增加也导致补习中心因应而生,根据李伯巧的估计,单在雅加达就有两百家大小规模的华文补习学校。也许是政府的鼓励,学习中文者的年龄也趋年幼化。在九六年印尼还未全面开放学习中文时即已开办补习中心的菲利浦指出,当时人们学习中文并不踊跃,也不积极,然而近六年来中文的学习开始普及化,学校开始教中文,甚至幼儿园也开办中文班。他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人们对中文的思维已经改变,他说:“以前人们学中文是为了做准备,现在学中文却是必须的。”菲利浦开办的汉语教学中心拥有十二间分校,学生人数逾三千人,其中一半是儿童。

    中国与印尼关系趋稳及经贸关系在这几年来的加强,也为学习华文创造条件。为了应付日益增加的中资企业与中国游客,印尼政府鼓励民众学习华文,国民教育部甚至建议各级学校把华文列为选修课程,有关建议获得国立及私立学校的热烈反应。二零一零年,教育部也设立华文教育综合统筹处,负责辅导和监督华文推广工作,并与由前华校教师成立的华文教育协调机构合作,协办汉语水平考试及华文师资培训等工作。印尼各地区也感受到华文的热潮,东爪哇省政府日前下令属下数十个县、市政府,必须至少派出五名官员参加华语进修班,学好华语。

    中国国家对外汉语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印尼教育部校外教育司多次合作,在印尼多个城市举行汉语水平考试,参加者总共不下万人,由此可见人们学习华文的热忱。此外,孔子学院也落户雅加达,为原住民学习华文提供平台。中国也与印尼达致协议,在另外六家大学设立孔子学院,其中一家被圈定的大学是回教大学。

    经过十二年的努力,印尼学生的华文水平基本上已达到小六水平,估计再过十年,印尼的华文水平将达到较理想的程度,届时印尼的华文及华教运动将进入另一个境界,有望摆脱华文与华教断层的窘境,这对华文媒体、华文出版事业及华文教育将是有利的。不过,华文是否能成为华裔之间通用的语言、华文的使用在商场上是否普及,这就有待华社的努力与推动。在建国大学,中文系学生积极练习中国扇舞,虽然指导老师及学生都是华裔,也是中文系学生,不过她们的沟通语言却是印尼语。中文系优秀生潘弘美透露,她除了在班上学习时讲华语,回到家里与家人却是以印尼语沟通,少了学习华文的环境,使她在学习华文道路上更是艰辛。新加坡管理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云昌耀指出,印尼华人家庭有个有趣的现象,爷爷奶奶与孙子可以以华语沟通,父子之间却是以印尼语沟通。

    虽然开放已经十二年,印尼华文教材仍未统一,不同的学校拥有不同的教材,程度参差不齐,而且许多内容并不符合印尼国情。为了统一政府学校的华文教材,印尼教育部与中国汉办签署协议,由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为印尼学校编写高中教材,印尼联通书局则负责出版。联通书局负责人杨兆骥指出,有关教材在初期出版时只售卖数千册,目前的销量已经增加到一万册,不过就全印尼有八千所高中而言,这还是很小的数量。该书局也开始出版适合幼儿园的华文教材,并希望未来可以出版各级华文教材。联通书局也是雅加达第一家及规模最大的华文书局,杨兆骥指该书局没有钱赚,因买书的人不多。当懂华文的人口越来越多时,该书局的情况也许将会有所不同。

    将效法大马推广华教

    随着越来越多教导印尼语、华语及英语的三语学校的出现取代补习中心,华教学习正走向正规化,印尼华教工作者也正努力集合资源,成立犹如大马董教总的华教领导机构,以为印尼华教指引方向及制定战略方针,为印尼华教的另一个飞跃做好准备。雅加达孔子学院院长菲利浦表示,目前印尼的华文发展处于过渡时期,华教仍在寻找本身的方向。可喜的是,学华文风气方兴未艾,懂华文的人口越来越多,他相信,再过二十年,印尼的华文水平将能媲美大马。经历半个世纪的苍凉,印尼华文开始走向春天,不过若要开花结果,仍需印尼华社的努力灌溉。(林友顺、余歌沧)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徐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