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培思幼儿园,每个班级都有英文和华文老师。当华文老师为小朋友讲故事时,英文老师也会从旁助教。(郑明达摄)
中新网12月27日电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消息,新加坡不少大众化和收费较高的学前中心这些年逐步增加华文教学的比重,投入更多资源在华文教学上。
拥有14所分校的培思幼儿园(Pat’s Schoolhouse)是本地最早推行双语教育的学前中心之一。
创办人冯丽玲(60岁)曾是小学教师,之后加入国立教育学院,协助教育部在传统华文小学开办启蒙班。在执教期间,她体会到小学生在学习双语上的挣扎。女儿学英语的经历,更让她领会到学好语言,关键是环境。
环境是学语言关键
“女儿在国外虽没有正式学习英文语法,但回新后上学,老师给了她一个语法测试,她竟考了满分……她说自己也不知道对不对,就觉得读起来很顺耳。”
冯丽玲得出的结论是,语言学习不能靠教,必须靠浸濡。“只要让孩子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浸濡,即使不刻意教语法,孩子也能掌握好。”
于是,她在1988年开创培思幼儿园,理念在当时可谓具前瞻性:每个班级配有两名老师,一人讲华语,另一人讲英语,为孩子们提供重要的双语启蒙教育。
她解释:“除了每天约两个小时的正规语文指导课,其余的时间是双语同步进行。孩子是认人说话的,见到华文老师会自然说华语,见到英文老师就说英语。他们并没意识到,自己已不知不觉地在学习,这样学语文才是最有效的。”
全天配英文华文老师
与培思幼儿园一样,拥有20所托儿所和6所幼儿园的馨乐园(Kinderland),同样强调双语并重,课室里全天都配有英文老师和华文老师,目前课时维持在六比四相对平衡的比例。
馨乐园课程总监余文冰博士受访时说,幼稚园确实看到有双语教学的需求,特别是对家里较少或不使用华文的家庭,或是希望让自己的孩子有更多机会接触华语和中华文化的家庭来说,更是如此。
2009年,馨乐园就特别在课程以外开办华文浸濡活动,通过戏剧、吟诵等活动加强同学对华文和中华文化的兴趣,自推出后反应极佳。
相对于这些业者,给孩子报读人民行动党社区基金会(PAP Community Foundation,简称PCF)幼稚园的家长,更在意孩子掌握英语的能力。这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些家长多半在家中与孩子用华语沟通。
PCF在全岛有将近250所幼稚园,包括母语在内的课程,主要根据教育部所提供的学前教育课程框架而定,英文与华文的课时比例则依个别中心的着重点而定。在大部分的中心,以每日四小时的课时来说,华文课课占约45分钟至一小时。
但PCF发言人表示,随着家长的教育水平的提升,PCF预见对学前双语教育的需求也会增加,因此已着手探讨如何提升双语教学的素质。
学前课程故事为本
为提高华文课程质量,不少学前中心也在提升师资及课程素质方面下足心思。馨乐园特别设立国际专家顾问团队,请到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前主任祝士媛教授中心负责。团队除了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和应用研究,也进行试点,让幼儿参加国际汉语水平考试如少儿汉语水平考试,以鉴定孩子的华文水准。
除了馨乐园,在全岛拥有超过101间托儿所的职总优儿学府(NTUC First Campus)也加强华文教学,与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合作,在属下的孩童发展与研究中心The Caterpillar’s Cove使用教研中心研发及设计的“故事为本的学前华文课程”。
实验教学现阶段先在幼一学生课上使用,日后将陆续推广到其他年级和其它职总优儿学府的学前中心。职总优儿学府旗下包括还收费大众化的幼乐园(My First Skool),收费较高的小小学庭(The Little Skool-House International)。
“华校”背景幼稚园吃香
像南洋幼稚园(简称南幼)这样的传统“华校”也越来越吃香。南幼受询时透露,报名的人数每年都持续上升,明年入学的等候名单就达300人。
在南幼,豆豆班和幼儿班一概以华语教学,孩子升上幼稚园一和二年级时才逐步把英文的比例增加到课时的一半。
南幼坦言,确实有家长反映孩子到了幼一的英文程度比其他学前中心的孩子逊色。不过,校方认为家长把孩子送来南幼就是要学好华文,学校自然必须提供有利于华文学习的环境,而这些家长本身大多受英文教育,有能力在英文方面帮助孩子。
过去77年来,南幼一直禀持着以华文为重的教学,日后也宗旨保持不变,而随着受英文教育的家长越来越多,南幼估计教育服务的需求会更高。
王逸玲(35岁)先后把两名孩子送到南幼就读。女儿目前在南洋小学就读,明年上小二,儿子明年上南幼幼二。王逸玲认为,以英文程度来说,南幼的课程确实不够理想。南幼教师还特别提醒她,要额外加强孩子的英文能力。
“但是我对它的华文教学非常满意,女儿上小学后在应付华文方面,明显比其他同学来得轻松,英文也没太大的问题。相比之下,英文还是比华文容易掌握。”
同样的,不少给孩子报读星洲幼稚园(简称星幼)的家长,也是“冲着”它的“华校”背景而来的。
刚在两个月前庆祝90周年的星幼,是一群教会领袖和华商于1921年在丹戎巴葛一带创办的。目前,星幼的英文华文老师各占一半,学生如果被分配到华文老师带的班,除了每日一小时的英文课,其余的课程包括美术等都用华语。同样的,若被分配到英文班,除了华文课外,其余的课则都用英语。
校长汤丽珠透露,不少家长特地要求把孩子安排在华文班。但其实即便在英文班,学生也同样有机会接触华文。除了每周周会时段则是英华交替进行,星幼在两年前增加每周三天的文化课,让所有学生都接受书法和水墨画的熏陶。
汤丽珠也透露,当李光耀宣布成立双语基金后不久,董事部就同她开会讨论要怎样把华文教学做得更好、更特别。他们计划把每堂华文课延长10至15分钟,让孩子有机会接触更多有趣的儿歌和诗词。
不过,星幼暂时不会效仿南幼的做法大幅度增加华文课时的比重。
她说:“这些年来家长给我们很好的反馈,孩子上小学后,对双语都不陌生。我们觉得最重要的是学校的环境,要让孩子对语言感兴趣,到了小学后不会感到陌生和抗拒。”
华文比重多少才恰当?
虽然受访业者都同意学前教育在孩子双语启蒙上任重道远,但对实际的双语分配比例仍有分歧。
本报近日也就双语课题接到一些读者来函,其中读者黄国全认为,为弥补家中母语学习环境的不足,教育部应考虑设立以母语作为第一语言的启蒙班和幼稚园,让课程70%时间以华语授课。
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副院长陈志锐博士在受访时说,中心曾做过专题讨论小组,发现大部分的学前中心,以英语授课的时间占70%,华文的占30%。然而,他认为两种语言的分配应该对调,华文的比例甚至可以高至90%或100%。
他说:“小孩子有很多接触英文的机会,特别是对在家中讲英语的孩子来说,他们除了学校,其他时间接收、讲的都是英语。即便是在来自讲华语家庭的孩子,跟朋友沟通时多半也用英语”。
不过,每个孩子的家庭语言环境不同,因此他认为学前市场应该多样化,让个别家长能够根据孩子各自不同的家庭语言环境,做出最适当的选择。(陈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