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街头一景。
本报记者王丹阳与昂山素季对话。
仰光,中国城是许多华侨华人聚居地,也是缅甸最繁华地带。
黄昏时分,大金塔在仰光的夜色中熠熠生辉。
开启国门经济改革引来全球投资热潮 开放前占缅甸四成外商投资总额的华商备受挑战
6月1日,缅甸联邦议员昂山素季将在泰国曼谷出席“世界经济贸易论坛·东亚会议”,“如何发展经济,促进多边合作”是她24年来首次踏出国门的主题。而在同一天,缅甸政府也将启动针对东盟国家的入境落地签证,进一步推动经济开放。
从1948年缅甸第一任民选政府总理吴努提出“新缅甸”经济政策以来,同一时期独立的印度、甚至当年经济状况远不如缅甸的泰国早已卓有成就。而缅甸却因摇摆不定的政策和动荡的国内局势,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亚洲富国”,沦为1987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60余年过去,从民选政府、军政府到文官政府,历经开放—封闭—再开放,历史选择了2012年,让缅甸重新迈出经济发展的步伐。缅甸的历史复兴之路如何进行?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缅甸的未来将朝何方?本月中旬,本报记者遍访缅甸官方民间,实地观察缅甸现状,力图描绘这个国家迈向开放发展的步伐。从今日起,本版开始刊发缅甸开放复兴之路系列报道。
作为目前各国投资者眼中最炙手可热的土地,强劲的“淘金热”正在缅甸兴起。世界各国投资涌向缅甸寻找机会,美国、韩国、印度等各国政要先后访问缅甸,希望占得一席之地。阔别半个世纪再启动的开放班车已然入轨,也许整个世界都不愿错过打开国门的缅甸。
昂山素季
中缅人民关系最重要
“如果你到中国来访问,你最想对中国说些什么?”
“目前,我还在等待来中国的机会。但是我会来。”67岁的昂山素季说。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这位新任议员说,“中国人民与缅甸人民,人与人的关系是最重要的,也是我珍视的。对于中国这个问题,目前我只能说这么多。”
在今年4月举行的联邦议会和省邦议会补选中,昂山素季就任缅甸联邦议员,这也被外界视作缅甸走向复兴开放的一个重要信号。昂山的人生,从此有了另一个角色。
5月16日,缅甸仰光,气温35℃,更热的是等待者的心情。在仰光城北,昂山素季所领导的政党NLD(全国民主联盟,以下简称民盟)总部,从早上9时45分昂山素季到来,直至中午12时30分离开,数十名等待者聚在一起,让整个屋子都有灼热的感觉。
他们中有来自仰光郊区的崇拜者、地方支部成员、《纽约客》等国际媒体记者、国际项目组织成员、捐助者,目的只是为了见到她,和她聊上三五分钟。
这对昂山素季而言,已是忙里偷闲。30岁的NLD成员win naychi说,目前昂山的议程已被安排到6月。在5月12日的周末,作为仰光北部高穆选区的议员,昂山素季驱车1个多小时前往当地视察。
处于旱季末尾,高穆镇一个偏远乡村的湖底已经干涸,临湖村民吃水遭遇严重困难。而到雨季,村民的草棚屋也会遭到严重水浸,危及人身安全。昂山素季的到来,使得这个小村落的问题得到了媒体关注。
民盟高穆分支机构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高穆镇上的农民月收入仅为50元人民币,很多没有土地的农民靠打短工生活。昂山素季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是通过寻找赞助基金,让临湖的整个村落迁移到安全地区,再就业。
在5月份的多次演讲中,议员昂山素季提到了今后缅甸遇到的重要问题,消除贫困、增加就业、医疗教育,“不能光说好听话,必须靠行动。”
吴登盛
缅甸下一个诺奖得主?
在缅甸经济复兴与发展道路上一起努力的,还有和昂山素季同龄的缅甸总统吴登盛。
相比昂山拥有“国父之女”的声望,吴登盛出生在仰光郊区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父母都是普通人。吴登盛早年从军,2011年2月被推选为缅甸联邦总统,拥有较高的民望。
一位常年与缅甸政府打交道的缅甸华商说,总统吴登盛在军界和政府中有“清廉先生”之誉。民间一个说法是他在亲历2008年,缅甸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纳吉斯风灾现场后,受到震撼,决心对外开放与历史复兴。
在5月11日总统府召开的“为国家发展而加大改革力度协调会议”上,吴登盛说,私营经济,有关协会、公司、股份公司、合作社、基金会,都是提升缅甸经济社会水平的主体。除资金外,缅甸在银行、酒店和旅游及其他经济业务方面,人才缺乏,希望因各种原因居留海外的缅甸公民和行业专家回国。
“只有国家稳定安宁,人民的经济生活才能提高。”他说,在与少数民族武装进行和谈及实施和平措施过程中,省邦政府也要参与努力,争取努力实现停火和永久和平。需要重视与政府进行和谈的反政府武装组织人员的生活、就业机会。
翻阅《缅甸时报》近期的报道,称如果解决了在缅甸境内克钦族少数武装的问题,实现缅甸和平与统一,那么总统吴登盛将有极大希望成为缅甸的第二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对此,世界银行组织负责人Meral Karasulu表示,如能继续把握政治经济改革,缅甸将会在短时间内成为亚洲发展迅猛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