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正文

中国—东盟:贸易投资结构有待改进
来源: 新华08网
发布时间: 2012-09-30 10:49
邮 箱

    2012年是中国与东盟签订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10周年。相关专家认为,过去10年是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黄金时期,双方经济融合日益加深,政治互信日益增强,但是中国—东盟经贸合作还面临一些深层次挑战,双方亟待拓展新的领域和利益共同点。

    ——经济谋求共赢 政治互信加深

    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提供了基础性的法律保障。10年来,中国与东盟已建立多层次的合作机制,双方的政治互信实现了质的飞跃。

    1991年到2011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从79.6亿美元增至3629亿美元,2011年东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连续3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截至2012年6月,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已突破900亿美元。

    老挝总理通辛高度评价中国-东盟博览会对促进中国同包括老挝在内东盟各国友好合作关系发展的积极作用。缅甸总统吴登盛说,缅甸与中国是友好邻邦,未来双方的贸易往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杨沐认为,目前在中国、东盟以及其他东亚国家范围内已经形成共识,即健康的贸易、和平的环境、广泛的经济合作有利于每个国家和整个区域的发展。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常务副秘书长许宁宁说,“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维护友好合作大局是大家共同的战略选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东盟,东盟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共同的利益把双方紧紧连在一起。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蕴岭说,中国-东盟自贸区成功建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今后中国与其他国家建立自贸区提供了“范本”。

    ——贸易投资结构待改进

    不少专家认为,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10年来,是双方关系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也为中国—东盟间的贸易与投资合作带来新的挑战,贸易和投资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矛盾凸显。柬埔寨国务兼商业大臣在自贸区论坛发言中指出,自贸区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东盟各国发展水平不同,资源禀赋各异,自贸区也给各成员国带来产业竞争、关税削减、贸易转移和结构调整等挑战。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张蕴岭分析,从贸易结构上看,尽管中国是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但是中国的出口主要是制成品,进口主要是原材料和零部件半成品,特别是中国与东盟的一些欠发达成员国长期存在贸易顺差。

    不仅是贸易结构存在不合理,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也不成熟,与日本、韩国企业对东盟的投资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东盟经济事务专家陆建人认为,日、韩对东盟的投资是这两国产业链的外延,主要由大财团、大企业进行。他们在东盟的工厂是日、韩跨国公司生产网络的组织部分,并有自己的技术创新。而中国对东盟的投资者中则多以资源合作和承包工程为主,且主要是中小企业,他们起不到生产网络拓展的功能。

    同时,“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TPP)可能造成贸易转向效应,冲击中国—东盟自贸区。一些业内人士认为,由美国推动的TPP对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可能产生冲击。

    陆建人说,目前东盟中已有新加坡、文莱、越南、马来西亚等4个成员国加入了TPP谈判,此外菲律宾和泰国也在积极考虑加入。新、马、泰、越都是中国在东盟的重要贸易伙伴,2011年4国对华贸易额占东盟整体对华贸易额的60.1%。TPP实施全部商品零关税,在其建成后,这些国家对美国的进出口将放量增长,由此产生的贸易转向效应可能会减少东盟整体对华的贸易额,冲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效应。

    ——释放自贸区引擎作用 深化中国—东盟合作

    在当前中国—东盟合作面临诸多挑战的背景下,部分专家建议,我国可加强双方合作,进一步释放自贸区的引擎作用,加紧塑造中国—东盟共同利益体。

    一是拓展新的合作领域和利益共同点。许宁宁表示,虽然中国—东盟自贸区已经建成两周年,但是目前一些非关税壁垒仍然存在,双方应在充分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承受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扩大市场准入,消除贸易和投资的壁垒,实现双方对经济一体化效益的共享,进一步释放自贸区的发展潜力。

    新加坡贸工部兼国家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说,中国-东盟自贸区应该根据一体化程度,不断改善、扩大和深化,使区域内国家通过这一平台保持有利的市场经济地位。

    泰国前总理、WTO前总干事素帕猜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应进一步促进贸易便利化、消除非关税措施、加强在交通、信息通讯技术等基础设施服务业领域合作、推动服务贸易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菲律宾工商总会永远名誉主席蔡聪妙认为,中菲应在现有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金融等领域合作。

    越南社科院中国研究所教授杜进森建议,东盟国家可以扩大与中国的合作领域,特别是加强与中国的交通对接。除了经贸领域之外,从现在到2020年,越南将优先在交通、旅游、渔业、环保、海上搜救、农业和科学技术领域与中国加强合作。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王琴说,“中国—东盟自贸区降税基本完成后,应将中心转移到贸易便利化上来,将简化原产地证书申领和通关手续、提高优惠政策的利用率、提高管理的透明度等举措落到实处。”

    二是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机制。中国—东盟博览会作为惟一由中国和东盟10国共同主办的国际经贸交流盛会,担负着促进政治、外交、经贸、文化等交流合作的多重使命。自2004年以来,每年一届的博览会发挥了独特的平台作用。通过高层友好交往,增进政治互信,也为双方经贸合作和其他领域合作提供了可靠保障,带动了工商界的务实合作。

    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郑军健说,通过举办多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博览会秘书处与东盟国家保持了友好、顺畅的关系,双方应借助这一平台实现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政策、标准、信息等多方面的协调统一,从整个自贸区的角度对生产要素进行整合,使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利益更加紧密的联合在一起。

    三是加强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对接。不少专家认为,打造好双方密切的产业链才能形成相互依存的经济共同体。目前中国和东盟国家均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大举措,如何借助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在更广阔的空间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许宁宁说,中国与东盟10国行业对接和产业合作,关系到自贸区的活力,只有产业对接好了,才能形成自贸区新的生产力和对外竞争力,减少自贸区内盲目竞争和行业合作粗放的状况。

    专家建议,中国可加强与东盟政府间产业政策互相通气,相互协调,并进而发展为部长级合作机制。近年来,中国和东盟部分国家领导人多次建议将双方的宏观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衔接,其中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的沟通合作十分重要,应予以落实。双方政府应制定并落实促进产业合作的各有关政策,鼓励产业合作发展。(记者王军伟 程群)

责任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