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发布 > 正文

在新加坡大学演中文戏剧
来源: 新加坡《联合早报》
发布时间: 2013-03-01 09:41
邮 箱

南大中文学会戏剧组

    随着大幕缓缓落下,剧场里响起如潮的掌声,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学会戏剧组表演的话剧《小尘世》圆满结束了。组长白朔杨望着舞台,仿佛又找回了在百老汇的记忆。

    几年前一次机缘,白朔杨在纽约百老汇看了场戏,那是一次永生难忘的记忆。从此,白朔杨爱上了戏剧,并和它结下不解之缘。

    从中国的高中毕业后,白朔杨通过SM2计划赴新加坡读大学,恰逢南洋理工大学中文学会戏剧组招人,他便报名参加。加入社团之后,白朔杨才发现,戏剧演出和自己原先的想象有很大不同。“看戏谁都会,但演戏要复杂多了。”

    就读于南洋理工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的刘委,是戏剧组去年的组长,经历过三届演出的他,深深意识到存在的不足。“我们举办这样一年一度的大型演出,才刚刚第四届。”刘委说,“从往年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剧目本身的质量,还是宣传推广的方式,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刘委和白朔杨看来,今年的戏想要有突破,一定要“专业”起来。“我们学生有个通病,就是对戏剧的理解比较肤浅,台上经常乱糟糟的,热闹有余,深度不足。”白朔杨说,“我们虽然不是专业的剧团,但也要拿出专业的精神来,否则无法进步。”

    为了使演出更专业化,戏剧组请来了南洋艺术学院的郑旭作指导。除了专业化的训练方式,今年剧本的选择也更多从专业角度考量。往年的剧本从头到尾都是学生们自己编写的,今年,剧组以美国作家桑顿•怀尔德(Thornton Wilder)的普利策奖获奖作品《我们的小镇》为基础,改编后重新命名为《小尘世》。

    《我们的小镇》讲述的是一百年前的美国社会,和观众相距遥远。刘委说,“我们进行了再创作,增加了‘剧中剧’的形式,并且在前两幕注入喜剧元素,让情节更吸引观众。”

    来自于电子电气工程专业的柏昭是本届筹备委员会的会长,他说:“往年的观众主要是南洋理工大学自己的学生,范围很窄,今年宣传活动面向整个新加坡社会。”除了传统媒体之外,他们通过脸谱、微博等社交工具,吸引了大批来自不同群体、不同年龄层的观众。此外,剧组还举办了一场精心策划的“快闪”活动,演员们身着戏服,在南大校园中心上演了剧中的一场婚礼片段,精彩的演出几乎以假乱真,让围观者赞叹不已,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戏剧社免费入场的策略不同,南洋理工大学的演出采取公开售票的方式。在柏昭看来,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售票的好处在于能够回收部分成本,不必完全依赖赞助商和学校,但风险是无法确保上座率。”为此,剧组除了推出学生票以外,还和华新社团、中国学者学生联合会等机构合作,一起推广活动。

    这次,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的戏在同一周上演,双方互相派遣成员观摩学习,以期将来加强合作。而白朔杨更是想与其他大学以及初级学院的学生取得联系,一起推广本地的中文戏剧。“新加坡有很多热爱中文戏剧的学生,各级院校也都有自己的兴趣小组。” 白朔杨说,“我希望有朝一日,大家能合办一个类似学生中文戏剧节这样的活动,让更多观众欣赏到好的演出。” (薛之白)

责任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