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印度尼西亚政府近日宣布,计划进一步收紧外籍劳工工作许可,以应对外籍劳工对本土劳动力的冲击。印尼拥有丰富廉价劳动力,但具备大专学历及正规职业教育的中高技术人才不足劳动力总人口的10%,造成诸多本地公司和外企高度依赖外籍劳工。随着东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成员国间将逐步开放劳动力市场,印尼各大工会要求削减外劳规模的呼声日渐高涨。有专家提醒,一味限制外劳进行自我保护并非明智之举,一旦外劳供应不足而本土劳动力又无法承担工作,受损的将是印尼经济。
持续限制——
外劳数量逐步减少
印尼人力部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继去年2月印尼政府公布“禁止招聘外籍劳工”工作岗位名单后,2012年全国外籍劳工数量降至约7.24万,同比减少6%,其中技术、管理等专业性较强工种的中高层外劳数量减少最明显。
印尼人力部官员雷伊娜表示,今年1—8月人力部共发放4.8万份外籍劳工工作许可,较去年同期进一步减少,预计全年外劳数量将继续萎缩。
在印尼,多数外籍劳工担任企业中高层职位,例如在工程、贸易、通讯、油气、矿产等企业从事顾问、管理、总监、技术支持等工作,工资也高于本地员工。
据统计,中国、日本、韩国是对印尼输出劳务最多的三个国家,其中中国员工占到该国外劳总人数的21.4%,位居榜首。
印尼外劳减少的趋势同该国不断增长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形成鲜明对比。2012年,印尼FDI激增26%,达到221万亿盾(1美元约合1万盾),创下历史新高。印尼人力部称,FDI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国家需要招收更多的外籍劳工。
制约瓶颈——
本地员工技能欠缺
曾任印尼投资协调署高级投资顾问的伊迪利斯·凯威指出,随着印尼对外贸易的深入发展,企业对中高技术人才的需求水涨船高,普遍希望以最小成本聘用最有业务经验的员工。印尼本地员工虽具备价格优势,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较为欠缺,在专业性较强的岗位竞争中处于劣势。随着东盟一体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成员国间将逐步实现人员自由流动,这将对印尼本地员工造成更大冲击。
印尼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斯瓦格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印尼国内要求削减外籍劳工规模的呼声不断高涨。来自各大工会的压力迫使政府采取更为严厉措施收紧外劳输入,试图减轻劳动力市场自由化之后本地劳工将面临的挑战。2014年印尼大选在即,工会选票还成为政客们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斯瓦格对这一计划的前景并不乐观。他表示,当前的主要问题在于技能不匹配,而一味通过限制外劳进行自我保护未免消极。一旦外劳供应不足、本地员工又无法承担工作,整体经济恐将受损。因此,政府应严格谨慎地执行收紧外籍劳工规定。
长远之策——
不断加强人才培养
斯瓦格认为,与其把外籍劳工堵在门外,不如把精力放在加强对本地员工的业务培训上。只有培养出大量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印尼经济才能真正朝价值链上端移动。为此,政府要在企业和培训机构之间进行有效协调,让政府、企业、培训机构三者合力培养出市场真正需要的人才。这需要长时间的投入,但对于印尼劳动力市场而言是长远之策。
华为印尼公司是印尼领先的信息与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4900名员工中有85%以上来自印尼本土。除完善福利制度外,该公司还积极培养本地员工。“通讯在印尼属于新兴行业,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少,人才储备不足,我们希望在这方面帮助他们做点事情。”该公司公关总监颜昕对本报记者说,技术转移能实现企业和员工“双赢”,企业也乐于培养当地人才。
印尼一家猎头公司员工史密斯对本报记者表示,从积极方面看,外籍员工的加入可形成“鲶鱼效应”,即激励本地员工同外籍员工展开良性竞争。此外,外籍员工带来了先进技术和优秀的业务品质,本地员工有机会向他们学习,实现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