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4日电 从中国飞往曼谷,转机至泰国东北的孔敬府,再驱车1个多小时,她终于看到了那片当年泰语课本上称之为“苦力也哭泣”的土地。本科刚毕业,泰语专业出身的欧阳佳艳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只身来到泰国东北部农村地区玛哈沙拉坎府孔子学院支教。
而未曾想到,自己竟在这个被她称为“玛哈村”的地方呆了3年。
20出头的欧阳在泰国乡间的这3年,意味着1000多个日夜在离家千里的陋室中独抱教案,而且与其他就业选择或人生机遇擦肩而过。
图为汉语教师志愿者欧阳佳艳在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孔子学院。(新华社记者陈家宝摄)
中国国家汉办汉语教师志愿者的任期一般为1年。几批同伴们已经卸任离去,问她缘何在异国的穷乡僻壤中独守数年,欧阳说,每年将尽时都觉得有许多未完成的事情,比如学生的课业和比赛,所以年复一年地延期。直到今年“玛哈村”孔子学院10周年庆典举行,孩子们的汉语比赛结束,她才觉大功告成。
“泰国东北部较贫穷,‘玛哈村’更是偏僻落后,不像首都曼谷那么发达,孩子们即使学成中文,也未能有好的就业选择,难免缺乏学习动力。能坚持学下来的对中文那是‘真爱’。”谈起她的学生,欧阳的眼睛立刻绽放出温柔的光彩,嘴角弯成月牙,似是在回味一些幸福的瞬间。
玛哈沙拉坎距离曼谷500多公里,地广人稀,几乎没有公共交通系统,大多数物资需要到其他省府购置。志愿者们难得舟车劳顿到曼谷一次,皆称为“进城”。在“玛哈村”,他们没有任何现代化的娱乐,年轻岁月都倾注于这些对中文充满“真爱”的孩子身上。
图为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孔子学院孔子园。(新华社记者陈家宝摄)
看着交不起一年100泰铢(约合18元人民币)考试费的孩子们仍渴望学习,怀揣着家徒四壁的学生们给自己带来的小吃和礼物,欧阳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农村孩子性格淳朴,学习很努力。看着自己的学生在各种中文比赛上获奖,成就感足以抵消一切支教的艰苦。”
这些年里白皙而娇小的她在终年近40度高温的阳光中,奔走于乡间学校的孔子课堂,带着自己编写的教材,丰盈着每个孩子求知的渴望。
孔子学院办公楼前的一处荒林,如今变成了红色亭台、小桥流水、杨柳垂岸,名曰孔子园,为泰北孩子们带来最直观的中国气息。这个泰东北鲜有的中式园林,背后尽是院长和志愿者们的心血。
图为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孔子学院孔子园夜景。(欧阳佳艳摄)
“从园林的设计,到一砖一瓦,都是我们自己操办。”踏足这个园子,欧阳眼中溢满欣悦,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呵护着一草一木。她指着园子一角一个结构复杂的巨大泰式木琴,自豪地说:“这是我们学生亲手做的。”
孔子园筹建多时,虽有预算,却远远不足,经院长和志愿者多方集资才得以建成。凉亭的砖瓦、秋千和小桥的木材及园中灯饰等,没有一样能在玛哈沙拉坎买到。自筹建以来,大家盯着每次赴其他省府和到曼谷的机会,尽可能选购建筑材料。
欧阳说,有些材料在国内买价格更优惠,选择更多。他们就利用放暑假回家的空隙从家里买了,放自己的行李中,分批带些过来。
为何不动用经费把材料托运过来?她毫不犹豫地说:“运费太贵,能省则省。省5000泰铢(约合900元人民币)就能给园子多买一棵树呢!”
图为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孔子学院孔子园。(新华社记者陈家宝摄)
裹在热浪中的玛哈沙拉坎饱经旱灾,裸露着大片龟裂的土地,天地昏黄一色,骤现的这一园绿色竟显突兀。欧阳说,配上一阵拖着泰国腔的中文读书声,这里就是她的家。
3年的支教岁月将尽,志愿经历除了能为考研增加10分,再无就业优惠。
当人们困惑于在这片贫瘠土地上的岁月为她带来什么时,她只在朋友圈上放了一张孔子园华灯初上的照片,图片说明为:天上人间。(记者陈家宝,编辑海洋,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