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第一关” 撑起“保护伞”
本报驻哈萨克斯坦记者 谢亚宏
哈萨克斯坦南部的克孜勒库姆沙漠临近乌兹别克斯坦边界,自然条件恶劣,夏季酷暑冬季严寒,一年温差可达70—80摄氏度,方圆数十里内荒无人烟。然而,正是在这片本国人都极少涉足的土地上,一名来自中国的男子汉却以顽强的毅力在这里坚持生活工作了3年,为中国的能源安全撑起了一把“保护伞”。他,就是中国石油集团中亚管道有限公司乌哈边境计量站副站长褚军。
中亚天然气管道是中国首条跨国天然气管道和“一带一路”重点建设项目,目前已建成的A/B/C三条管线全部经过哈萨克斯坦,年设计输气能力550亿立方米,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位于克孜勒库姆沙漠的乌哈边境计量站,由中哈两国共同管理,肩负着对中亚天然气管道从乌兹别克斯坦进入哈萨克斯坦的天然气进行商业计量的任务,是管道在哈段的跨境计量第一站和名副其实的“秤杆子”。
2013年8月,褚军作为中方唯一一名管理人员,先期来到乌哈边境计量站参加站场投产及生产运行管理工作。他以“把好中哈天然气管道跨境进气计量第一关,为祖国蔚蓝的天空献一份力”的积极工作心态,迅速适应了计量站的工作环境并顺利开展了各项工作。
“万事开头难”,在计量站投产期间,褚军的工作千头万绪:他要负责现场收集设备安装调试、施工进展等信息并上报国内相关部门;要严格监督施工质量,及时发现施工遗留问题并不断督促哈方承包商整改;还要时刻密切监控站内设备的运行状况,对设备故障进行处理并对设备进行定期维护保养。此外,定期对所负责的100多公里天然气管道进行巡视、线路阀室应急处置等工作也在他的职责范围之内。
面对如此繁重的任务,褚军没有退缩。几年来,他一直认真贯彻落实项目工作安排,强化安全责任意识,着重在安全生产、施工监管以及线路应急处置等方面下功夫,并先后四次对沿线阀室干线阀门的故障进行了应急处置。为了保证管道安全输气,褚军还曾经要求哈方管理人员按照规定彻底整改安全隐患,最终得到中哈方项目领导的一致肯定。经过不懈的努力,在边施工整改边生产运行的复杂情况下,乌哈边境计量站成功实现了“零伤害、零污染、零事故”的考核目标。
第一次见到褚军时,他一口流利的俄语让记者印象深刻。而随后记者才得知,初到计量站时他连一句俄语都不会说。当时,中方只有他一人,翻译还没有到位,他感到只有和哈方同事和谐相处,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哈方同事很多年龄都比我大,我就打电话请教其他中方同事如何称呼哈方长者,在日常生活中我都对年长的同事使用尊称,就这样逐渐拉近了彼此的关系。”而对于哈方年轻员工,褚军则有着另一套办法:“一有时间我就主动和他们交流,给他们讲输气知识、安全规定、管理程序;业余时间和他们一起进行各种体育活动;经常也会做几道拿手菜和他们一起分享。”就在与哈方同事不断的交流互动中,褚军的俄语水平有了长足进步,不久前他通过了公司内部的俄语水平考试。
褚军融入当地的努力让他与哈方同事建立了相互信任和尊重,同时也得到了哈方同事的帮助与认可,工作开展得更加顺畅。在中亚天然气管道的各类视察评比中,乌哈边境计量站都以中哈员工良好的精神面貌、优良的专业素质以及和谐的工作氛围受到了两国相关部门的大力称赞。
当谈到独自工作几年的感受时,褚军深有感触地说道:“在计量站除了要适应自然环境之外,更加难熬的是忍受思乡之苦和没有同胞的寂寞。但我一个人并不孤单,我们是一个战斗的团队,我们共同工作在中亚管道项目数千多公里管道的各个站场,为了我们共同的梦想——把清洁绿色的能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祖国而努力工作,履行着中国石油的责任与担当。在这里,多辛苦的付出我都无怨无悔,在平凡岗位上坚守,我说到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