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助为柬埔寨千村万户带来“友谊路”“幸福泉”,为当地民众减贫脱困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图为干丹省的中国援柬乡村道路项目二期施工现场。新华社发
近年来,中柬合作减贫援助项目不断取得进展,中国减贫经验惠及柬埔寨农村。柬埔寨民间社会组织联盟论坛主席盖里维希表示,中国政府和民间组织以各种方式向柬埔寨提供无私帮助,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在家门口就业,赚钱还能顾家”
2014年,中国提出“东亚减贫合作倡议”,计划在柬埔寨、老挝、缅甸3国同时开展东亚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2017年,四川省扶贫开发局先后派遣8名业务骨干,组成专业队伍常驻柬埔寨,与柬埔寨农村发展部共同组建中柬联合项目管理办公室,一起把中国减贫经验和柬埔寨农村实践相结合,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减贫之路。
走进中柬减贫项目试点的柬埔寨干丹省谢提尔普洛斯村和斯瓦安普村,首先看到的是两栋崭新厂房,这是项目组帮助建设的村办企业。产业发展是实现减贫最大的难点。村里剩余劳动力、贫困户、残疾人和居家妇女居多,项目组组织农户以土地入股方式,建起了两座洗洁精加工厂,目前最高年产洗洁精5万瓶,年产值可达1.5万美元。村民们“忙时务农,闲时务工”,脱贫路上有了更多的收入来源。60多岁的村民良洪说:“在家门口就业,赚钱还能顾家,真好!”
一座20多米高的白色水塔矗立着,上面用中文写着“中柬友谊,源远流长”和柬文“中柬友谊,坚如钢铁”的红色标语,在碧蓝天空下格外醒目。
这是去年10月投入使用的中国援柬减贫示范合作项目中供水工程的一部分。13个月时间里,建成当地最高的水塔,打出两口水井,铺设3.3万米管道,实现入户约800家,在谢提尔普洛斯村和斯瓦安普村,近4000人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当地长期饮水困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感谢中国专家帮我脱贫致富”
斯瓦安普村村民宋娜丽家里,盆栽小米椒、矮生番茄、黄秋葵、西葫芦等,让庭院和阳台充满生机。这些不是观赏盆栽,而是可采摘食用的蔬菜。宋娜丽介绍,这些盆栽蔬菜不需要温室和塑料大棚,在家育苗和浇水就能生长。花盆也很随意,塑料的、泥瓦的,或是木头的,都可以。肥料多来自牛羊粪或种植蘑菇的废料,栽培技术来自项目组。
宋娜丽每天拿着水壶穿梭在蔬菜中间。以前每天要花2000瑞尔(约合0.49美元)买菜吃,现在不用买菜,每月能省下10—15美元开支;出售盆栽蔬菜还可以添一笔收入补贴家用。柬埔寨土地大多属于私有,县乡一级没有农业技术指导机构,农村有很多类似宋娜丽这样的无地贫困户。如何帮助他们走出贫困?经过考察,项目组针对既无土地又无空地的贫困户发展庭院经济。种植出的盆栽蔬菜,除了自己食用,村民们还向周边村落或县城市场销售,节支增收,摆脱贫困。
项目组还因地制宜,鼓励有土地的村民发展高温蘑菇种植。柬埔寨地处热带,大棚种植蘑菇一般每年可产3季。村民祝金成为首批高温蘑菇种植户。今年以来,他已采收1200多公斤蘑菇,收入近2000美元。“感谢中国专家帮我脱贫致富。想不到种蘑菇可以挣这么多钱。”祝金现在还向其他村民推广传授蘑菇种植技术,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除了帮助农户发展生计,3年里,项目组还改善了村庄的硬件设施,为两座村庄建成了一栋400平方米的社区活动中心;为71户特困户和190户贫困户重建和改建住房,为132户新建了厕所,为82户家庭接通了电路,给500户农户发放了省柴灶……
“主动减贫脱困的种子开始发芽”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除了帮扶外,项目组将更多资金和精力放在了帮助村民发展产业、增强“造血”能力上。中柬联合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袁刚表示,要想让两个试点村庄脱贫后可持续发展,必须帮助村民树立脱贫的希望和自觉。
一些村民对项目组技术讲解和发展思路不感兴趣,认为培训用处不大。项目组筛选出一批示范户,组织他们前往中国考察,或到在柬的中资农业企业参观,帮助他们开阔眼界、增强信心,并对他们进行重点帮扶。据了解,项目组先后组织了1期管理培训、3期务工技能培训、6期实用技术培训、3期参观学习培训和2期32人的赴华培训。
经过一系列考察和培训,两个试点村共有80户从事小米椒等蔬菜种植,28户从事高温蘑菇种植,200户发展庭院经济,40户养殖能繁母牛。在项目组的带动下,不少农户开始自发垦荒,在自家房前屋后种起了蔬菜。“经过3年的扶贫援助,主动减贫脱困的种子开始发芽了。”中柬减贫项目验收组组长、中国援柬特本克蒙省医院项目总工程师张金涛说。
柬埔寨民间社会组织联盟论坛项目计划部主任谢莫尼勒曾多次来中国考察扶贫项目。他表示,中国精准扶贫和发展式扶贫经验丰富,可以帮助柬埔寨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扶贫方式,“给柬埔寨的减贫工作带来示范和启发”。
柬埔寨副首相兼外长布拉索昆表示,柬中两国有着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兄弟情谊,柬中在扶贫等民生领域的合作产生了许多切实成果,改善了柬埔寨人民的生活。
(本报曼谷3月30日电)
《 人民日报 》( 2021年03月31日 1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