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李嘉辉在中国—东盟中心的实习总结

作为南京大学国际法专业在读硕士生,我一直希望能够发挥专业所长,到政府间国际组织工作。2019年4至8月,通过报名和选拔,我很幸运地来到中国—东盟中心教育文化旅游部实习,先后参与多项对外交流交往活动,不仅熟悉了国际组织的基本规则,也积累了重要的实践经验。
  四个月来,在中心领导和教育文化旅游部、综合协调部等部门同事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从一点一滴做起,由手忙脚乱到渐入佳境,可谓获益匪浅。
    首先,四个月的实习让我初步了解了中心的工作程序,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中心的工作程序严谨而高效,涉及事前的报批与准备以及事后的总结与报道等。履行程序时既需要对内密切协作,也需要积极对外沟通,可谓事无巨细。相关公文、函件、讲话稿、新闻稿的草拟、修改、审批、定稿和发布程序严谨有序,内容上措辞和语气都要规范。例如,需要注意某一活动的“主办/承办/支持/冠名”单位之间的区别,注意一些表达如“山水相连”(geographical proximity)和“休戚与共”(share weal and woe)等的翻译和使用,这些都很难在学校学到。教育文化旅游部的指导老师们对我严格要求,反复纠错,让我定期阅读新闻通讯、记录工作要点、及时小结并制定工作计划,学会站在不同角度考虑、分析问题,让我能够不分事务大小,时刻提醒自己:考验自己的时刻到了。
    其次,四个月的实习让我基本熟悉了中国与东盟在旅游、教育、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现状。实习期间,我参与筹备了“2019年亚洲文化旅游展”参展、赴柬埔寨举办旅游汉语培训班、云南—南亚东南亚旅游职业教育及人才培训国际交流合作论坛、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院校培训班、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际论坛暨特色合作项目成果展、第二届中国东盟大学生文化周、第四届东盟美食节等重要活动。通过场地考察、文书草拟、文件整理、互动宣传等环节,我积累了工作经验,丰富了知识储备,也理解了在组织架构上将教育、文化、旅游放在同一部门的合理性。更重要的是,我还感受到了中国—东盟日益活跃的人文交流和不断丰富的务实合作成果,深切体会到了中国—东盟中心作为一站式信息和活动中心,为中国和东盟在教育、文化、旅游领域不断深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挥的重要作用。
此外,四个月的实习让我提升了沟通、协调能力,并让我收获满满的同事情谊。中国—东盟中心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同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对外交流活动。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北京举办的2019年“亚洲文化旅游展”,我和其他同事共同负责在在中心展位介绍东盟旅游资源和产品线路,向公众和业界人士介绍东盟领域相关知识。在组织东盟知识有奖竞答活动时,我们想方设法吸引不同人士积极参与,同时紧绷安全弦,确保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达到了预期效果。在日常的文书整理和文件报批等工作中,我也和本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实习生通力配合。中心多元化的环境,让我可以向来自泰国的实习生咨询泰国职业技术教育现状,获得起草文书的第一手资料,可以向来自复旦大学的实习生请教新闻稿写作技巧,提升稿件质量,也可以在工作之余和来自北京交通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不同高校、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们碰撞思维,交流学习,取长补短。这不仅让我收获了工作经验,提升了沟通能力,也让我和大家建立了深厚的同事情谊,成为我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还记得初次到中心时,指导老师们带我熟悉环境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四个月过得很快,每天迎着朝阳,带着会心的笑容走进办公室,忙碌一天后,沐着夕阳与晚风,惬意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思索着一日的收获,总结着一日的成长。
心之所向,踏实成长。从南京到北京,从校园到社会,带着对国际组织的深切向往,我全身心投入了中国与东盟旅游、教育交流交往工作中,圆满完成了一名实习生的既定任务,踏踏实实地学习、工作、成长。我相信,不论今后我将从事何种工作,中国—东盟中心的经历将成为我珍藏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