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在读研究生余雷在中国—东盟中心的实习报告

我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在读研究生余雷。我在本科阶段学习的是马来语(马来西亚官方语言)专业,所以一直希望能够亲身投入到与东盟国家相关的对外交流交往工作当中。今年八月初,通过报名和选拔,我有幸来到了中国—东盟中心,先后在教育旅游文化部(ETCD)和新闻公关部(IPRD)实习。在这里四个月的实习使我获益匪浅,我真正体会到了从书本走向实践的过程,也认识到中国—东盟中心作为联系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友好交流合作的纽带,在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实习期间,在中心领导和教育文化旅游部、新闻公关部、综合协调部等部门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从一名“门外汉”逐步进入“实战”状态,在工作中不断获取知识、积累经验。在教育文化旅游部实习期间,我先后参与了中国—东盟(贵阳)“一带一路”文化旅游交流周、2019“中国—东盟日”、四川乐山“中国—东盟旅游节”等活动的筹备工作。在新闻公关部实习期间,我参与了相关英文新闻稿的审核工作,中心业务通讯(Newsletter)、中国—东盟数据手册(2018)、新闻汇编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以及庆祝中心成立八周年招待会的筹备工作,并多次向东盟各国到访中心的媒体代表团讲解中心图片展。
首先,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中心严谨高效的工作作风和丰富广泛的工作内容。我实习期间所接触到的旅游领域的活动密集且繁杂,每一个事项都涉及起草方案、拟定议程、报备审核和签批备案等一系列程序。根据中心作为国际组织的特殊性,每项程序都涉及对外同多个东盟国家的协调以及对内与多个部门的沟通,这增加了工作的复杂程度。拿为参会嘉宾订机票为例,前期需要同东盟10国的驻华使领馆沟通派遣参会人员的意向,而后要多次核实并预先确认最终名单,再后是核实乘机人身份信息并根据活动日程分批次甄选最优的航班线路,最后经部门领导认可后通知各国驻华使领馆或其政府部门。在这一系列操作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外事无小事”这句话的含义,每一次与外方的沟通协调、每一封公函和邮件都需要十分注意措辞和礼节的规范性。虽然只是在中国—东盟中心实习,但我每一次与外方的沟通都可能会影响着外方对中国—东盟中心乃至对中国形象的感知与态度,因此再细小的事也要严肃对待。
其次,中心各位同事们的工作态度与人生哲学进一步提升了我对工作和人生的认知。严谨的作风和干练的风格是中心同事们给我的最深印象,同他们一道工作,促使我逐渐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积极改正。在各部门指导老师们的严格要求下,我初步掌握了文书写作的规范和模式,并养成了定期总结工作、多角度分析问题、全方位思考问题和对策等良好工作习惯。
在实习过程中,我也对中国与东盟在旅游、教育、文化、媒体和信息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现状有了进一步认知。此前中国与东盟的交流活动对我而言或许只是文章中一些零散的数据和只言片语,而现在通过具体的参与和实践,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增进互相友好交流等方面做出的切实努力,并对中国—东盟中心各位领导和同事为此付出的辛劳工作感到由衷的敬佩。
最后,中心的多元文化和团队精神也给予我难忘的人生体验。实习期间,我不仅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关怀、指导,体会了职业舞台上的成长过程,也收获了宝贵的同事情谊。无论是参与中心的重要旗舰项目还是从事日常工作,都让我认识到中国政府对于周边外交的重视以及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让我深深感到外交工作任重道远。能够在这个优秀的外交团队中学习和历练,是我最大的荣幸。
在过去的四个月里,每天的实习生活都是一次学习之旅,都是一次从“博学之”到“慎思之”,最后再到“笃行之”的成长历程。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继续怀着一颗认真、谦卑和感恩的心,努力学习、踏实工作,与中国—东盟外交事业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