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来自大连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7级的王朝戈。2020年12月-2021年3月,我有幸在中国—东盟中心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实习,现对这段时间的经历和收获进行总结,以作记录,聊表感激,自我激励。
2020年12月25日,我第一次跨入中国—东盟中心的大门,报到的事情仍历历在目。雾蒙蒙的天气很冷,早早来到中心的我穿着略显单薄的棉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前来迎接老师并不是想象中西装领带笔挺、庄重严肃、不苟言笑的外交官,神态轻松亲切,关心地询问我是否冻着了。这是我在中心第一次感受到人文关怀,踏入中心的第一步便注定了我在这里实习的总基调—人文关怀下的个人成长。这种关怀贯穿了实习的始终,让我感到尊重、温暖,促进我的成长。
能够来中国—东盟中心实习,为祖国的外交事业添上一份微薄之力,让我感到由衷的骄傲。报到前我做足了功课,查阅相关资料,对中心作为提供中国—东盟关系数据的一站式信息中心所发挥的重要桥梁作用有了粗浅的概念。同时,我也为国际关系专业的自己终于有机会能够验证所学所思而感到兴奋。
起初,我先入为主地将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的观点带到了实际工作中。随着实习的深入,我逐渐意识到外交工作虽然庄严谨慎,但不意味着没有人情味,国际关系中也不都是矛盾、冲突、利益交换,同样存在友好与合作。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很多是通过人与人的沟通交流来实现的。在我看来,中心的每一位老师都富有情怀、怀着真诚的心去面对每项工作、每个人。当我目睹了老师们的工作,见证了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发展的,我才意识到为何自由主义、建构主义能够与现实主义并称为国际关系三大流派,因为无论是看似多么漠然的国际关系,本质上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无论现实多么冷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带有人性的光辉和温暖的。
很幸运能在新闻公关部这样一个让人快速成长的部门实习,我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全方位的协助(如核查校对稿件、协助场地日程安排、确认会议记录等),确保老师们工作的顺利展开和高效进行。全面接触各项工作,少犯错甚至不犯错,是我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实习开始前,我曾隐隐担心两眼一抹黑的自己会不会被“不教而诛”。在小心面对每一项被分配的工作的同时,我都在思考自己工作的“边界”在哪里,既努力完成任务,又避免画蛇添足。近三个月的相处,老师们严谨负责又待人宽厚,直接指出我需要改进的地方,同时不吝鼓励,严格教导和细心关怀驱散了我所有的担心。
同老师们一起工作,近距离观摩学习,让我感觉“十分遗憾”。并非是对周遭环境有任何不满,而是因为他人的优秀就像一面镜子,总是能照映出自身的不足。来实习正值春节前后,中心各项活动虽暂告一段落,老师们还是尽可能安排不同的工作让我得到充分的锻炼。短短三个月的时间,我先后参与了老挝使馆来访、年初主流媒体交流活动、中心数据手册与中心介绍三折页的制作等多项工作。虽然只是提供了微小的协助,但“真切地参与到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事务”所获得的荣誉感是巨大的。“十分遗憾”,是源于每每由于我的原因导致稿件需要再进行一次校对、文件需要重新签字时,我都会想:“如果自己能够更为优秀一点,当初多背一个单词、多了解一下文件的内容或者多储备一点知识,就不会浪费老师们的时间”。遗憾既让人警醒,更催人进步,通过实习我学到了更为地道的外交辞令翻译技巧,掌握了更为周道缜密的办事思路,对于交到自己手上的工作,先厘清自己负责的边界再与自己能力进行匹配,要对自己的理解进行确认并及时汇报工作进度。同时,保持良好得体的形象同样有益于工作的完成。
在新闻公关部的锻炼全方位的提升了我的能力,也让我清醒地看到自己在知识储备、英文能力特别是在严谨细致上的欠缺。外交工作无小事,一份稿子的语法、拼写、排版甚至图片颜色都可能牵涉国际交往礼仪、宗教文化等诸多因素。我的工作虽然只是其中小小一环,但也要充分认识到这背后沉甸甸的责任,从而努力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充实又宝贵的时光转瞬而逝,中心的人文关怀氛围令我如坐春风。老师们并没有因为我是实习生而将我当成过客,一份尊重同样让我受益匪浅。回顾过往,寥寥数字不足以描述这段日子所收获的宝贵体验。我所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情、获得的成长都已融入记忆。我会把在中国—东盟中心所学到的东西带到未来,倍加勤奋学习、工作,努力成为栋梁之才,为祖国外交事业尽一份力!
最后祝中国—东盟中心越办越好!事业更攀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