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研究生温质彬实习小结

来源:中国—东盟中心

我是中山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温质彬,研究方向是东南亚尤其是海上国家相关情况。很荣幸能于2021年9月至11月在中国—东盟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实习,并收获宝贵的人生财富。

得益于中山大学的政策和机会,我有机会在本科期间前往东南亚各国游历,近距离领略不同文化,感知风土人情,更奠定我硕士阶段攻读方向—东南亚研究。实践出真知,几番游历拓展了我的视野,坚定了我学好国际关系的决心,也让我前往国际组织实习的愿望变得更为迫切。作为中国和东盟十国共同成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心正是这样一个可将学习经历融合、提升并运用到外交实践的难得平台。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秋天的脚步,我终于如愿来到中心实习。

我所在的部门是教育文化旅游部(ECTD),主要通过举办、支持或参与教育、文化及旅游领域交流活动来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友好交往和务实合作。实习期间,除了中英文新闻稿、致辞稿等撰写、翻译、校对和日常公文流转外,我还有幸参与了“2021中国—东盟日”、“庆祝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招待会和研讨会、“2021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2021东盟(柬埔寨)中文导游与旅游从业能力建设培训班”等活动的组织筹备工作。

在“2021中国—东盟日”活动中,我的任务之一是协助查验出席人员的健康码、行程码、测量体温和入场引导。接到任务之初,我的感觉是既不困难也不复杂。筹备动员会后老师询问我准备得怎么样,我才猛的发现看似简单的工作其实还有很多细节没有考虑到。测温的时候人多扎堆怎么办?如何分流?除了墙上的固定测温器,有没有手持的测温仪?数量够不够?大家是否都会使用?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和同组的伙伴们重新制订方案,想得更细,准备得更扎实,活动现场十分顺畅。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细节的重要性,哪怕再不起眼的环节同样关乎活动的成败。

在“庆祝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招待会和研讨会中,我负责确认受邀人员出席情况,其中包括日本驻华使馆外交官。我手头上的日方人员名片只有日文(汉字)名字,虽看得懂也可按照中文发音读出来,但如在电话中这样直接称呼,对方很可能听不懂。对日语一窍不通的我在网上搜索了大量资料,希望能找到日语汉字转译成罗马拼音的对照方案,后来又请教了几位日语专业的同学,终于将这几位日本外交官的名字按照日语读了出来。待电话打通成功确认出席情况后,我和一起工作的印尼籍实习生击掌庆祝,成就感油然而生。可见,即使再简单的事务性工作同样需要认真准备和对待。

在“2021中国—东盟博览会旅游展”中,我积极参与展位搭建、展品陈列、现场讲解和互动等各项工作。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从展台的摆放细节,讲解的分寸拿捏,再到中心形象的展示,以小见大,圆满地完成了东盟旅游推广工作,同时也充分展现出中心的良好形象。活动中我还有幸与南宁大学生志愿者进行了充分交流,大到国际局势、中国东盟关系,小到大学生活、人生规划,又一次拓展了朋友圈。

实习期间,我还参与了中心“2021东盟(柬埔寨)中文导游与旅游从业能力建设培训班”项目并担任助教,负责整个培训班的设备运行调试和课程安排协调。受疫情影响,培训班课堂教学全部线上进行,但部分活动内容也需线下统筹。经过努力,我在短时间内熟悉了有关线上会议系统的使用和培训班对外教学基本程序,很好地完成了助教任务。活动中授课专家和柬方学员的职业素养以及对中国—东盟关系的热忱着实让我受益匪浅。

此次中心之旅是我迈向国际组织的第一步,也是我实习时间最久的一次。两个多月的经历让我有机会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把对东盟的认知和了解转化为实实在在推动双方关系的成果,更让我感受到外交工作的专业和国际组织的严谨,这对于我今后学习和择业都意义重大。

在此,我衷心感谢中心领导和老师们的悉心教导,难忘实习生们共同工作与成长的充实与收获,祝愿中心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推动中国—东盟友好合作深入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