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事大学本科生彭雨恬实习小结

来源:中国—东盟中心

我是来自大连海事大学法学专业的本科生彭雨恬,经由“自主报名—院校推荐—中心选拔”的层层筛选,我幸运地来到中国—东盟中心实习。我于春寒料峭之时与中心结识,这座坐落于亮马桥路上的灰色建筑,最初向我传达的是庄严而陌生的信号。而如今北京已经迈入初夏,我的实习将进入尾声,这座小楼在我心中也有了特别的意义。

中国—东盟中心(ACC)是中国和东盟十国共同成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致力于促进中国与东盟在贸易、投资、教育、文化、旅游和信息媒体等领域的友好交流和务实合作。我实习所在部门是新闻公关部(IPRD),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公文流转、签字报批、稿件审核和媒体发布。同时,我也参与了由中心举办的“中国—东盟关系系列演讲”、“中国—东盟媒体合作论坛”、东盟驻华外交官和媒体记者联合参访和“短视频社交媒体工作坊”等活动的筹备工作。

初到中心时,部门老师没有直接给我安排工作,而是先让我阅读英文核稿常见难点总结和消息稿写作规范与注意事项。近20页的英文核稿注意事项相较于一名真正的外交工作者所掌握的内容,想必只是冰山一角。但仅就这些内容所展现出来外交用语的考究,也远超出我的想象。即使是认真翻看了各类注意事项和中心官网的中英文稿,在真正工作时也经常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此要感谢老师们的耐心教导,使我能够很快地上手核稿乃至撰稿工作。一份由中心发出的新闻稿,小到用词的准确性、标点符号、官员的称谓,大到句子的铺排以及段落间逻辑关系,往往经历了多次的修改和审核。我想,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严谨作风正是通过一个个细节的把控而落到实处的。

部门领导在我刚实习的时候对我说:“实习期间,要时刻铭记自己是中心的一员,中心的工作宗旨是为了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随着时间推移,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也逐渐深入。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承担了“短视频社交媒体工作坊”相关组织工作。由于防疫需要,我们只能通过线上形式开展。如何确保会议全程不掉链,如何避免音画不同步的情况,如何实现线上答问环节尽可能流畅,针对每一个可能出问题的环节,我们提前进行预演,做出相应预案。最终活动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得到参会人员一致肯定。在筹备“中国—东盟媒体合作论坛”期间,在部门领导的带领下,我们拜访了印尼驻华大使馆。使馆官员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感谢中心邀请使馆参加有关活动,对我们拟举办的配套图片展活动予以积极评价和大力支持,还安排我们参观使馆设立的印尼特色展品区,大家一起合影留念。我深切体会到,所谓山水相连,是我们和东盟国家地理上的依伴;而人文相亲,则是我们和东盟国家在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浸润下,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不论是多元媒体的交流还是图文形式的展览,都在润物细无声地增进我国同东盟各成员国之间的情谊。而我也有幸能参与其中,并为之做出自己的贡献。

疫情之下,核酸与居家成为常态。我们的论坛举办在即,相关筹备也并未停下脚步。高规格的会议背后,是方方面面的紧密配合,是更加严谨细致的工作安排与计划。居家期间,中心老师们与共同主办方工作人员定期召开线上会议,对疫情带来的各种困难和挑战进行假设推演。疫情中虽有无奈,但也更感到温情,这份温情来自于中心老师对我的尊重与关怀,也来自于实习小伙伴们的相互鼓励与陪伴。

这段珍贵而特别的时光转瞬即逝,在本科毕业前的这段日子里,能够在中心收获这样一段宝贵的实习经历,我倍感幸运与珍惜。寥寥文字不足以描述这段实习之于我的意义,难忘在中心所收获到的每一份善意和每一次成长,衷心祝愿中国与东盟的合作继续深化,中心各项活动如期开展,也期待未来有机会能和中心的老师和朋友们再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