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大学研究生李滢实习小结

来源:中国—东盟中心

我是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研究生李滢。2022年4月,我有幸来到中国—东盟中心,开启了在综合协调部(GACD)为期三个月的实习。

作为全球华侨华人分布最广的地区之一,东南亚对于生长于侨乡、就读于侨校的我而言,却一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理与文化符号。当我从东南沿海的鹭岛辗转北上,抵达位于亮马桥43号的这座灰色小楼时,似乎离那片季风吹拂的土地更近了一些。通过日常工作中的点滴接触,东盟在我眼中逐渐变得更加具象与立体。作为中国和东盟十国共同成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中国—东盟中心自成立之初便发挥着“一站式的信息和活动中心”的重要作用。身为GACD的一员,我需要每周更新中国—东盟合作最新进展,汇编东盟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在整理编纂资料的过程中,我不仅及时掌握中国与东盟各领域的合作进展,也透过中外专家学者的视角,了解中国—东盟合作的学术动向与学人灼见。

“尝试一下”“学习一下”“细致一些”,是中心老师最常嘱咐我的话。由于从未接触过国际组织与外交外事工作,初到中心的我如履薄冰。但老师们不仅主动为我提供锻炼的机会,更是事无巨细地言传身教。小到盖章的技巧,大至外交公文的撰写要点,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在工作中得到了扩充。

实习期间,我参与了《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研讨会文集》等资料的校对工作,翻译了相关活动的会务材料与新闻稿,第一次完成了外交照会的审批、装封与寄送工作。

翻译对我来说是极大的考验。犹记得初次进行新闻稿翻译时,尽管已经逐字逐句查阅相关参考资料,对比老师最终改好的样文,我仍感到莫大的差距与深深的挫败。但通过老师的耐心提点,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与今后的努力方向,并在总结与学习中对外交翻译有了新的理解。如今回顾自己所完成的工作成果,哪怕是那些幼稚的文笔与纰漏,我都将它们视作是弥足珍贵的经验。

在中心,我还参加了“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暨“科创中国”专题培训、中国—东盟数字合作吹风会、中国—东盟防灾减灾研讨会等活动的筹备工作,从中深刻体会到外交外事工作的细致周到。在吹风会筹备过程中,部门内部围绕会务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多次讨论。从活动流程到场地布置,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详尽的推演与确认,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在严谨的工作氛围下,我深感责任重大,在每次提交老师交办的报名表、流程表等材料之前,我都会再三检查。对于一贯粗心的我而言,这些琐碎的工作不仅磨炼了我的心性,也让我培养了工作中多留意、完成后多检查的好习惯。

夏意渐浓,三个月的时间匆匆而过。有幸在北京最美好的季节里结识了每一位优秀的小伙伴们,在相互交流与学习中收获了珍贵的友谊。来时心怀惴惴,归去收获满满。作为一名国政学子,我珍惜每一次“开眼看世界”的机会。三个月的短暂时间也许无法一览中国与东盟国家外交外事工作的全貌,但仍能从文化、旅游、经贸、投资等鲜活的剖面,感受到中国与东盟合作的蓬勃生机,领悟到中心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以后,当我再次远望那片与中国山水相连的土地时,也会对“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有更全面的认识。我将带着在中心的所学所悟奔赴下一次远行,怀抱“知政为侨”的信念,为中国—东盟“民心相通”贡献侨校学子的绵薄之力。

感谢中心与学校给予的宝贵机会,感谢老师们的悉心指导,感谢这段旅程中遇到的所有小伙伴们。“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祝愿中心领导、老师们万事顺意,祝愿中心事业蒸蒸日上,中国与东盟关系山高水阔、行稳致远。